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,正所谓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”,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齐家之首要为德,中国历代家训、家规、治家格言,无不重视子女的德行培育。中国人相信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,故而许多家庭无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德。
三国时期,魏兖州刺史、加扬烈将军王昶教育儿子说:“夫孝敬仁义,百行之首,行之而立,身之本也。”《颜氏家训》明确告诫子孙:“巧伪不如拙诚”“一伪而丧百诚”,将诚信视为齐家之基。南齐中书舍郎周临终告诫儿子:“不患不富贵,但当持之以道德。”房玄龄集古今圣贤名句,书于屏风,令儿子各取一具,陈列于堂,并告诫儿子们不可骄奢淫逸,而崇尚忠节。
作为官宦之家,为官清廉是家诫、家训、家规的重要信条,南朝人徐勉遗清白于子孙,千古传颂。徐勉身居吏部尚书、中书令等要职,不营产业,家无蓄积,还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戚中的穷乏者。门人故旧劝他为自己、为儿孙留点财富,他说:“人遗子孙以财,我遗之以清白”。在他看来,如果子孙有才能,自己便可获取财富,足以自养,如果无才能,所有财富积累终为他人所有。徐勉的高风亮节,为世人称道,“遗清白于子孙”也成为历代清吏恪守的千古明训。
浙江浦江的郑家,号称江南第一家,以孝义治家,历南宋、元、明三代,历十五世同居,绵延360年,鼎盛时有3000人共食,和睦相处。郑家有条家规:“子孙出仕,有以脏墨闻者,生则削谱除族籍,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。”郑家为官做宰者有170多位,无一贪赃枉法之徒,这就是祖训家规在浦江郑家发挥的作用。这也说明中国的祖训家规不是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,而是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。
在家为孝子,许国为忠臣,中国传统社会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。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声、名誉、社会评价也直接关系到它的兴衰存亡。
在传统中国文化中,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。人,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经营的文化氛围中,进入了父母主持的家这所特殊的学校。在这个学校里,父母是子女的老师,乃至是子女永远的老师。父母教会孩子说话,教会孩子穿衣、吃饭,教会孩子行为规范以及辨别是非、对错、善恶等等,祖父母、外祖父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督导者或协助者,亲戚、邻里是父母教育孩子是否成功最初的评判者、鉴定